怎樣合理控制正火顯微組織、晶粒度及硬度減小滲碳齒輪熱處理畸變
正火工藝、顯微組織及硬度要求如下。
1)等溫正火工藝。正火的加熱溫度一般為Ac3+80~150℃,奧氏體晶粒較大(增加脆性),正火冷卻需采用兩段冷卻或控制冷卻的等溫正火工藝,使F+P的轉變在很小的溫度范圍內或同一溫度下進行。
2)顯微相組織及硬度要求。要求顯微組織為加工硬化率小、淬火后體積脹大規律穩定的F+P,如果允許有M和貝氏體(B),尤其是低碳低合金鋼中的粒狀貝氏體(Bg),因其加工硬化率高,既容易打刀,又會使切削殘余應力增大,從而使齒輪熱處理變形增大。如果同一齒輪各處的顯微組織不同(正火后),硬度不同(正火后),切削殘余應力就會不同,滲碳淬火后的變形更大。國外三家汽車公司的滲碳齒輪坯等溫正火的技術要求見表4-43。
采用端淬曲線帶窄的H鋼,鋼材成分偏析和帶狀組織嚴重,會使正火后齒輪毛坯切削性能惡化、齒輪各部位淬透性不一以及淬火體積變化不均,從而造成材料熱處理變形增大。因此,帶狀組織控制在≤3級。
滲碳齒輪鋼鍛造時,因高溫加熱、變形度不均和終鍛溫度較高,因而奧氏體晶粒比較粗大而且不均勻。鍛后冷卻時,粗大晶粒部分容易獲得不穩定的顯微組織,例如魏氏體(W)和貝氏體(B),晶粒細小部分容易獲得F+P。在正火加熱時,前者因組織遺傳又形成粗大晶粒,后者則獲得細小晶粒。這種混晶組織在正火冷卻時,粗晶粒部分還容易形成貝氏體,因而,切削性能惡化,切削殘余應力增大。因此,一般正火組織中不允許有貝氏體(B)等不穩定組織存在。否則,在后序滲碳加熱時又會因組織遺傳形成粗大晶粒,淬火時這部分的淬透性會大于細小晶粒的部分,這樣會使淬火內應力分布不均,而使齒輪熱處理變形增大。滲碳齒輪變形規律穩定、變形最小的齒輪鍛坯,其正火顯微組織應為晶粒5~6級的F+P和適中的硬度(最好160~190HBW)。